政治协商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三大职能政治协商

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 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5-03-25     访问次数:4540     信息来源:     【字体:   上一篇   下一篇

  •  

    县政协委员李廷芬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新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去年,习总书记就职教改革作出了长达417个字的重要指示。为契合这一改革,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结果做如下协商发言:
            一、我县职教现状喜中有忧,影响职教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必须正视
            我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现有公办职教学校一所(桃源县职业中专),民办职教学校三所(武陵职业学校、桃源机电中专和创才职业学校),在籍学生6695人,在岗教师434人,开设电子、数控、农艺等专业19个。三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各类技术专长的毕业生6万余名。除职校外,县内还有受托人社、农业、农机等部门开设的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职业培训机构13个。值得骄傲的是,历经三十年发展,县职业中专已成为享誉全国的职教品牌,近十年不仅办学规模由2300人扩大到5000人,而且先后捧回了含金量很高的四块国家级奖牌:“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该校培养的学生每年都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95%以上。在看到我县职教辉煌成就的同时,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县职教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有些问题已经成为职教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严重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
            1、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县职业中专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城郊中学发展而来,学校依山而建,四周发展受限,校园空间无法伸展,位于青林乡境内的北校区,两幢住有700多名学生的宿舍楼,已成D级危房。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比,该校处于“三无”境地,即:无适应现代农艺专业教学的实习基地,无校企合作的校内工厂(车间),无专用培训鉴定用房及设施。按国家生均33㎡的设置标准,该校尚缺65000㎡校园面积,超学位近2000人。相对公办职校,民办职校的条件更差。武陵职校在全市民办职校中还算办得较好的,学校连续18年被市、县教育部门评定为“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单位”, 但其硬件设施、设备却非常简陋,只有几台老旧的实训设备被放在食堂的一角。其他职校和培训机构都处于租用场地、寄人篱下的状态。
            2、职教中心名存实亡。我县的职教中心成立于2007年,本应负责对全县的职教资源进行统筹,但遗憾的是从成立至今除了对上迎检外,可以说是名存实亡。据了解,中心成立八年来没有开过一次会,没有议过一次事,没有调度过一次工作,所有迎检资料均由县职业中专代为编造。由于职教中心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我县的职教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学历教育归口县教育局,人社、农业、农机等部门则各自开展职业培训。有培训能力的职校吃不饱,有资金的主办单位又没有培训能力,造成了资源的较大浪费。
            3、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从公办职校调查的情况看,一是总量不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1:20师生比的要求,目前缺专任教师38名。二是结构不优。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要求,尚缺高级教师51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编外聘任了 33名,但仍缺22名。
            4、财政投入欠账较多。2014年我县公办职校应由财政负担的教师绩效工资和外聘教师工资及津贴尚有437万元没有安排到位,在籍学生人平2400元的生均经费和全县总人口人均1元的职教经费预算缺口较大。
    5助推本地发展不够。我县职教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是面向沿海需求,而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契合不紧,甚至严重脱节。如龙行天下用工需要10000人,但职校却没有对口学生输出;科辉墙材等企业需要对在岗员工进行提质培训,但职校无力承接;文化大县所急需的传承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但职校却不愿培训。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县职专办的冠名班、订单班有不少,但都是清一色的以县外企业冠名。职校的实训基地都是舍近求远,设在沿海外地。
            二、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政府推动多方努力
            去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教工作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大做强我县职业技术教育,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1、落实“三年攻坚计划”,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落实《决定》,省、市相继印发了《(2014—2016)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市政府顺势而为,征地1045公顷,启动了投资超百亿的常德智慧谷项目。按照全市统一规划,通过三年攻坚,到2016年要建成10所市级示范学校和20个特色专业。我县职业中专及其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位列其中。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保证足额投入,认真落实“三年攻坚计划”,把建好一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重点扶持县职专分步骤、高标准提质改造校园校舍。可考虑两套方案:一是在校南区往火车站方向征地150亩,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使其招生班额由现在的110个扩大到150个,确保其基本办学条件在2016年前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标准。二是在县城东区新征土地300—500亩,整体搬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力争用5—10年时间把县职专建成5年制大专的职业技术学院。近期要重点解决好县职专北区危房和学位严重不足问题。
            2、重启县职教中心,强化统筹协调职能。随着国家对职教的不断重视,培训项目、培训资金将会越来越多,统筹发展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重启职教中心工作,强化统筹协调职能势在必行。建议尽快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岗给编,使职教中心成为统筹发展的务实常设机构;二是安排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职教中心工作正常运转;三是明确工作职能,强化参谋、协调、监管作用。真正使职教中心成为政府发展职教的参谋中心,指导职校发展的管理中心,统筹各类职教资源的调度中心,各类专门人才、专业技术的培育、培训中心。
            3、不拘一格选人才,优化职教师资队伍。一是严格落实教师编制标准,按照“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公办职校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实施专业领军人才特聘计划,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学校为每个特色专业设立1—2个特聘岗位,不受教师进城指标限制,调配引进急需的专业教师。二是抓好在职教师的提质。按照“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80%以上的要求,鼓励在职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帮助教师走进车间、跟进时代,更多地学习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更好地练就指导实训的能力,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重点落实好县职专教师待遇,县财政要全额预算县职专教师绩效工资,安排专门资金解决编制内外聘教师的工资和“五险一金”问题。
           4、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一是大力推动职校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政府要根据区域转型升级需要,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积极引导学校增设本地产业发展急需、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县职专要重点打造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三个特色专业;其他职校也要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建设1—2个特色专业,整体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政府要重点支持涉农专业和传承地方文化专业建设。二是健全特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政府要将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纳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给予有关优惠政策扶持,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推动校企共建一批实验实训平台。可考虑在工业或产业园区划拨土地给学校建实训工厂或生产基地,促进“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快实现“学生—学徒—准职工—正式职工”直通车。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对招商引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无论是经济的转型升级,还是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升级,都有赖职业教育推进器的作用,优质劳动力将成为新一轮招商引资最具竞争力的资源。让我们共同携手,擦亮品牌,把桃源职教打造成影响湘西北、名扬省内外的一张名片,用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助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吸引外来资金、项目,拉动桃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分享到: